2025-2031年中国数字政府市场深度调研与投资策略报告
数字政府是指以现代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为支撑,充分契合政府发展的客观规律与政府建设创新的主观能动性的一种多元化协同、多维度互动、多空间泛在的新时代高效行政服务模式。
截至2024年11月底,我国有21个省级地方成立了数字政府建设相关领导小组,23个省级地方设立了政务数据统筹管理机构,24个省级地方出台发布了数字政府建设相关规划、方案、行动计划等。广东、浙江、江苏等部分地区开始探索政府首席数据官制度,统筹推进和指导数字政府建设;数据开放方面,截至2024年10月,我国已有193个省级和城市的地方政府上线了数据开放平台,其中省级平台20个(含省和自治区,不包括直辖市和港澳台),城市平台173个(含直辖市、副省级与地级行政区)。目前,我国71.43%的省级(不含直辖市)政府和51.33%的城市政府已上线了政府数据开放平台。2024年,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名用户超过10亿人,其中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注册用户超过4亿人,总使用量368.2亿人次,为地方部门提供身份认证核验服务29亿余次,群众满意度、获得感不断提升。2024年以来,数字政府建设再次驶入快车道。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推动政务数据共享,进一步压减各类证明,扩大“跨省通办”范围,基本实现电子证照互通互认,便利企业跨区域经营,加快解决群众关切事项的异地办理问题。
2024年8月,IDC发布了《中国数字政府数据治理市场厂商份额,2024》报告。2024年中国数字政府数据治理市场整体规模达39.7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为15%,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202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就主动顺应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趋势,充分释放数字化发展红利,全面开创数字政府建设新局面作出部署。2024年9月,民政部办公厅印发《民政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民政领域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与保障措施,并有机衔接《“十四五”民政信息化发展规划》,对进一步推动民政数字化转型作出系统部署。地方层面,2024年1月,随着31个省区市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出炉,各地数字政府的发展规划均已明确。
党的十九大提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十九届四中全会发展了十九大的理论成果,在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方面增加了“民主协商”和“科技支撑”。数字政府恰好回应了我国体制性改革的要求,并顺应了数字时代对政府转型的技术倒逼。数字政府建设的推进,未来将极大改变现有的治理结构,加速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重新形塑政府治理的诸多方式和治理主体。
共研网发布的《2025-2031年中国数字政府市场深度调研与投资策略报告》共十二章。首先介绍了数字政府的基本概述,接着分析了国外数字政府建设状况及国内数字政府发展环境,然后以电子政务为行业背景进行阐述,并对数字政府的总体发展、互联网+政务、智慧政务、技术领域及部分重点区域进行深入剖析。随后,报告分析了重点企业运营状况、国内项目投资案例;最后对数字政府的发展前景进行了科学的预测。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工业信息部、IDC、中国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共研网、共研网市场调查中心以及国内外重点刊物等渠道,数据权威、详实、丰富,同时通过专业的分析预测模型,对行业核心发展指标进行科学地预测。您或贵单位若想对数字政府建设有个系统深入的了解、或者想投资数字政府相关行业,本报告将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工具。
第一章 数字政府的基本概述
1.1 数字政府相关界定
1.1.1 数字政府相关含义
1.1.2 数字政府与电子政务
1.1.3 数字政府基本特征
1.1.4 数字政府建设标志
1.1.5 数字政府构成模型
1.1.6 数字政府组织架构
1.1.7 数字政府评估体系
1.2 数字政府建设原则
1.2.1 注重系统性
1.2.2 注重整体性
1.2.3 注重协同性
1.2.4 注重开放性
1.3 数据驱动下的数字政府
1.3.1 数字政府的框架
1.3.2 数字政府的核心
1.3.3 数字政府的基础
1.3.4 数字政府的价值
1.3.5 数字政府的关键
1.3.6 数字政府的实现
1.4 数字政府的协同治理机制
1.4.1 政企合作
1.4.2 政民互动
1.4.3 启示与建议
第二章 2020-2024年全球数字政府建设综况及经验借鉴
2.1 全球数字政府建设情况
2.1.1 数字政府基本综述
2.1.2 数字政府发展现状
2.1.3 数字政府战略规划
2.1.4 数字政府竞争格局
2.1.5 数字政府技术体系
2.1.6 数字政府数字治理
2.1.7 数字政府具体实践
2.1.8 数字政府经验借鉴
2.2 美国数字政府建设情况
2.2.1 数字政府建设背景
2.2.2 数字政府发展历程
2.2.3 数字政府顶层设计
2.2.4 数字政府建设原则
2.2.5 数字政府建设特点
2.2.6 数字政府建设成果
2.2.7 数字政府治理亮点
2.2.8 数字政府发展趋势
2.2.9 数字政府经验借鉴
2.3 英国数字政府建设情况
2.3.1 数字政府发展背景
2.3.2 数字政府建设现状
2.3.3 数字政府技术工具
2.3.4 数字政府服务标准
2.3.5 数字政府制度保障
2.3.6 数字政府建设困境
2.3.7 未来政府改革重点
2.3.8 数字政府经验借鉴
2.3.9 数字政府发展前景
2.4 澳大利亚数字政府建设情况
2.4.1 数字政府建设战略
2.4.2 数字政府建设进展
2.4.3 南澳州数字政府布局
2.4.4 政府数字化转型困境
2.4.5 数字政府发展机遇
2.4.6 数字政府经验借鉴
2.5 新加坡数字政府建设情况
2.5.1 数字政府建设背景
2.5.2 数字政府建设历程
2.5.3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2.5.4 数字政府建设标准
2.5.5 数字政府建设战略
2.5.6 数字政府建设不足
2.5.7 数字政府建设实践
2.5.8 数字政府经验借鉴
2.6 韩国数字政府建设情况
2.6.1 数字政府建设历程
2.6.2 数字政府政策支持
2.6.3 数字政府3.0发展回顾
2.6.4 数字政府竞争力分析
2.6.5 数字政府新政措施
2.6.6 数字政府新政投入
2.6.7 数字政府战略合作
2.7 俄罗斯
2.7.1 数字政府建设目标
2.7.2 数字政府建设进展
2.7.3 数字政府建设绩效
2.7.4 数字政府经验借鉴
2.8 其他国家数字政府建设情况
2.8.1 日本
2.8.2 丹麦
2.8.3 加拿大
2.8.4 新西兰
2.8.5 哈萨克斯坦
第三章 2020-2024年中国数字政府建设发展环境分析
3.1 经济环境
3.1.1 宏观经济概况
3.1.2 工业运行情况
3.1.3 固定资产投资
3.1.4 宏观经济展望
3.2 政策环境
3.2.1 数字政府相关政策
3.2.2 数字政府区域政策
3.2.3 数字政府发展规划
3.2.4 数字政府纳入政府报告
3.2.5 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
3.2.6 数字政府建设指导意见
3.2.7 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指导意见
3.2.8 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指南
3.3 技术环境
3.3.1 “5G+”数字政府
3.3.2 云计算与数字政府
3.3.3 大数据与数字政府
3.3.4 区块链与数字政府
3.3.5 人工智能与数字政府
3.4 社会环境
3.4.1 人口规模构成
3.4.2 社会消费规模
3.4.3 居民收入水平
3.4.4 居民消费水平
3.4.5 网民发展规模
3.4.6 用户思维分析
3.4.7 企业数字化转型
3.5 疫情下的数字政府建设情况
3.5.1 疫情下的数字政府
3.5.2 电信运营商助力抗疫
3.5.3 信息化厂商助力战役
3.5.4 地方数字政府建设经验
3.5.5 疫情下数字政府发展意义
3.5.6 疫情下数字政府发展问题
3.5.7 疫情下数字政府发展对策
3.5.8 疫情下数字政府发展前景
第四章 2020-2024年中国电子政务行业发展基础分析
4.1 全球电子政务发展综述
4.1.1 全球电子政务建设历程
4.1.2 全球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4.1.3 全球电子政务区域发展
4.1.4 全球电子政务发展特点
4.1.5 国际电子政府发展趋势
4.1.6 全球电子政务经验借鉴
4.2 2020-2024年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分析
4.2.1 电子政务产业链
4.2.2 电子政务政策环境
4.2.3 电子政务发展历程
4.2.4 电子政务用户规模
4.2.5 电子政务市场规模
4.2.6 电子政务细分市场
4.2.7 电子政务发展水平
4.2.8 电子政务发展成就
4.2.9 电子政务竞争格局
4.2.10 电子政务发展机遇
4.3 2020-2024年中国政务新媒体发展分析
4.3.1 政务新媒体发展现状
4.3.2 政府网站运营情况
4.3.3 政务微博运行情况
4.3.4 政务头条号运行情况
4.3.5 县级融媒体发展状况
4.3.6 政务新媒体发展问题
4.3.7 政务新媒体发展建议
4.4 我国电子政务标准综述
4.4.1 电子政务标准的含义
4.4.2 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分类
4.4.3 电子政务标准的重要性
4.4.4 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制定要求
4.4.5 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4.4.6 大数据助力电子政务标准化
4.5 我国电子政务现存的问题
4.5.1 我国电子政务行业目前面临的挑战
4.5.2 部门业务协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4.5.3 相关标准及法律规范体系尚未形成
4.5.4 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机制不健全
4.5.5 政务数据安全保密风险仍需要防范
4.6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对策
4.6.1 加强健全统筹推进机制
4.6.2 加强数据资源开发利用
4.6.3 推进公共治理模式转变
4.6.4 以政府数字化转型为重点
4.7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前景分析
4.7.1 电子政务发展趋势
4.7.2 电子政务“互联网+”趋势
4.7.3 电子政务未来发展前景展望
4.7.4 “十四五”电子政务发展方向
第五章 2020-2024年中国数字政府发展总体分析
5.1 2020-2024年数字政府市场运行状况
5.1.1 市场发展背景
5.1.2 市场发展历程
5.1.3 市场发展阶段
5.1.4 驱动因素分析
5.1.5 建设进展现状
5.1.6 市场发展规模
5.1.7 用户注册规模
5.1.8 数据管理机构
5.1.9 市场发展价值
5.1.10 跨界治理创新
5.1.11 典型案例分析
5.2 2020-2024年数字政府服务能力评估分析
5.2.1 数字政府服务能力综况
5.2.2 省级数字政府服务能力卓越级
5.2.3 省级数字政府服务能力优秀级
5.2.4 数字政府优秀典型创新案例
5.3 2020-2024年数字政府发展指数分析
5.3.1 数字政府指标体系建构
5.3.2 数字政府指标总体情况
5.3.3 数字政府建设总体格局
5.4 2020-2024年中国数字政府产业链与竞争态势分析
5.4.1 数字政府的竞争主体
5.4.2 产业链主要厂商分布
5.4.3 产业链厂商竞争格局
5.4.4 产业链变化趋势分析
5.4.5 运营商市场发展建议
5.5 2020-2024年数字政府建设的代表性应用
5.5.1 “互联网+”带动政务服务便捷高效
5.5.2 数字技术推动社会治理触角延伸
5.5.3 大数据助力疫情防控科学精准化
5.6 2020-2024年政务云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5.6.1 行业发展历程
5.6.2 市场发展现状
5.6.3 市场发展规模
5.6.4 产品结构分布
5.6.5 市场区域分布
5.6.6 市场竞争格局
5.6.7 企业竞争态势
5.6.8 市场商业模式
5.6.9 市场发展机遇
5.6.10 市场发展趋势
5.7 2020-2024年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创新实践
5.7.1 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的建设背景
5.7.2 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的创新探索
5.7.3 “跨省通办”指导意见落实的情况
5.7.4 制约实现“跨省通办”的主要难点
5.7.5 提升“跨省通办”成效的相关建议
5.8 数字政府建设面临的问题
5.8.1 数字政府面临的挑战
5.8.2 建设供需不平衡的矛盾
5.8.3 地方数字政府发展不平衡
5.8.4 统一规划和探索创新矛盾
5.8.5 创新治理和体制机制矛盾
5.8.6 数字安全和数据利用矛盾
5.8.7 政府数字化转型不足的原因
5.9 数字政府建设的思路与建议
5.9.1 加强数字政府统筹建设
5.9.2 促进履职应用效能提升
5.9.3 加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5.9.4 创新建设运营管理方式
5.9.5 坚持全面推进数据赋能
5.9.6 强化平台支撑能力建设
第六章 2020-2024年“互联网+政务”行业发展模式分析
6.1 “互联网+政务”相关概述
6.1.1 基本内涵
6.1.2 服务特征
6.1.3 服务模式
6.1.4 发展意义
6.2 2020-2024年“互联网+政务”运行综况
6.2.1 互联网+政务政策体系
6.2.2 互联网+政务服务内容
6.2.3 互联网+政务发展现状
6.2.4 互联网+政务平台建设
6.2.5 互联网+政务平台架构
6.2.6 互联网+政务典型案例
6.2.7 “互联网+政务”监管情况
6.3 2020-2024年地区“互联网+政务”运行情况
6.3.1 地方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评价指标
6.3.2 地方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等级分布
6.3.3 地方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一级指标
6.3.4 地方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区域比较
6.3.5 直辖市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的比较
6.3.6 地方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发展现状
6.3.7 地方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发展瓶颈
6.3.8 地方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发展建议
6.3.9 地方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发展趋势
6.4 2020-2024年省级政府“互联网+监管”建设进展
6.4.1 发展成效
6.4.2 面临问题
6.4.3 对策建议
6.5 “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6.5.1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举步维艰
6.5.2 数据资源孤立制约部门协同
6.5.3 电子政务平台与政务服务脱节
6.5.4 互联网+政务服务向纵深发展问题
6.6 “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对策
6.6.1 强化理论保障
6.6.2 坚持省级统筹
6.6.3 优化机构设置
6.6.4 规范服务流程
6.6.5 标准化体系建设
6.6.6 强化法制保障
第七章 2020-2024年中国智慧政务发展状况分析
7.1 智慧政务相关概述
7.1.1 智慧政务基本定义
7.1.2 智慧政务主要内容
7.1.3 智慧政务架构方案
7.1.4 智慧政务发展意义
7.2 我国智慧政务的服务模式综述
7.2.1 G2G模式
7.2.2 G2B模式
7.2.3 G2C模式
7.2.4 G2E模式
7.3 2020-2024年智慧政务发展综况
7.3.1 智慧政务发展历程
7.3.2 智慧政务扶持政策
7.3.3 智慧政务发展现状
7.3.4 智慧政务技术应用
7.3.5 智慧政务竞争格局
7.3.6 疫情下智慧政务案例
7.3.7 智慧政务典型企业
7.3.8 智慧政务发展趋势
7.4 我国部分区域“智慧政务”转型发展案例
7.4.1 北京市
7.4.2 深圳市
7.4.3 安徽省
7.4.4 河南省
7.4.5 云南省
7.4.6 江西省
7.4.7 重庆市
7.5 我国智慧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
7.5.1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7.5.2 数据资源整合不足
7.5.3 实用服务功能欠缺
7.5.4 支撑能力极不平衡
7.6 我国智慧政务建设问题的解决对策
7.6.1 强化资源整合
7.6.2 强化约束激励
7.6.3 强化借力发展
第八章 2020-2024年中国数字政府技术架构与治理平台
8.1 数字政府技术与平台发展成熟度
8.1.1 数字政府成熟度模型
8.1.2 机构的数字化成熟度
8.1.3 数字政府的技术平台
8.2 数字政府架构与评估体系分析
8.2.1 政府数字化技术转型
8.2.2 数字政府的总体框架
8.2.3 数字政府的技术架构
8.2.4 数字政府的评估体系
8.3 数字政府“六位一体”构架综述
8.3.1 基本构架分析
8.3.2 底层技术支撑
8.3.3 具体实施路径
8.4 我国数字政府关键技术分析
8.4.1 互联网技术
8.4.2 大数据技术
8.4.3 人工智能技术
8.4.4 区块链技术
8.5 新时代我国数字政府治理平台建构分析
8.5.1 基本概述
8.5.2 主要功能
8.5.3 主要问题
8.5.4 问题成因
8.5.5 发展途径
8.5.6 发展趋向
第九章 2020-2024年中国重点区域数字政府发展分析
9.1 广东省
9.1.1 发展历程
9.1.2 发展阶段
9.1.3 发展现状
9.1.4 改革成果
9.1.5 主要问题
9.1.6 面临形势
9.1.7 发展目标
9.1.8 规划布局
9.1.9 发展策略
9.2 福建省
9.2.1 发展历程
9.2.2 政策环境
9.2.3 建设成果
9.2.4 发展举措
9.2.5 技术支持
9.2.6 发展策略
9.2.7 发展重点
9.2.8 发展目标
9.3 浙江省
9.3.1 政策环境
9.3.2 发展历程
9.3.3 建设目标
9.3.4 建设思路
9.3.5 建设成果
9.3.6 主要做法
9.3.7 主要任务
9.3.8 保障措施
9.3.9 经验启示
9.3.10 政策影响
9.4 湖北省
9.4.1 政策环境
9.4.2 发展原则
9.4.3 建设架构
9.4.4 建设现状
9.4.5 发展成果
9.4.6 存在问题
9.4.7 基础建设
9.4.8 应用建设
9.4.9 实施路径
9.5 安徽省
9.5.1 政策环境
9.5.2 建设现状
9.5.3 存在问题
9.5.4 建设架构
9.5.5 建设目标
9.5.6 基础建设
9.5.7 战略合作
9.5.8 发展机遇
9.6 贵州省
9.6.1 数字基础
9.6.2 政策环境
9.6.3 工作重点
9.6.4 建设成果
9.6.5 技术标准
9.6.6 数字创新
9.6.7 发展举措
9.6.8 典型案例
9.6.9 发展目标
9.7 河南省
9.7.1 数字基础
9.7.2 政策环境
9.7.3 建设现状
9.7.4 现存问题
9.7.5 建设架构
9.7.6 发展重点
9.7.7 建设抓手
9.7.8 发展路径
9.7.9 建设目标
9.8 山西省
9.8.1 政策环境
9.8.2 建设架构
9.8.3 建设现状
9.8.4 发展成果
9.8.5 典型案例
9.8.6 发展问题
9.8.7 发展策略
9.8.8 发展重点
9.8.9 发展目标
9.9 其他地区
9.9.1 上海市
9.9.2 北京市
9.9.3 重庆市
9.9.4 甘肃省
9.9.5 四川省
9.9.6 江苏省
9.9.7 江西省
9.9.8 山东省
9.9.9 河北省
9.9.10 黑龙江
9.9.11 广西自治区
第十章 中国数字政府投资项目案例分析
10.1 阜新数字政府项目
10.1.1 项目概述
10.1.2 中标情况
10.1.3 基础设施类
10.1.4 政务应用类
10.2 广东省省级政务信息化服务项目(2024年第五批)
10.2.1 项目概述
10.2.2 采购需求
10.2.3 中标情况
10.3 数字珠海数据赋能平台建设项目
10.3.1 项目概述
10.3.2 项目背景
10.3.3 建设范围
10.3.4 采购方式
10.4 高平市数字政府建设项目
10.4.1 项目概述
10.4.2 项目定位
10.4.3 项目进度
10.4.4 项目回顾
10.5 抚州市“雪亮工程”政务云服务项目
10.5.1 项目概况
10.5.2 项目背景
10.5.3 建设目标
10.5.4 服务内容
10.5.5 采购方式
第十一章 2020-2024年中国数字政府建设重点企业分析
11.1 阿里巴巴集团
11.1.1 企业发展概况
11.1.2 数字政府布局
11.1.3 2024财年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11.1.4 2024财年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11.1.5 2024财年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11.2 浪潮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11.2.1 企业发展概况
11.2.2 数字政府布局
11.2.3 经营效益分析
11.2.4 业务经营分析
11.2.5 财务状况分析
11.2.6 核心竞争力分析
11.2.7 公司发展战略
11.2.8 未来前景展望
11.3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1.3.1 企业发展概况
11.3.2 数字政府布局
11.3.3 经营效益分析
11.3.4 业务经营分析
11.3.5 财务状况分析
11.3.6 核心竞争力分析
11.3.7 公司发展战略
11.3.8 未来前景展望
11.4 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
11.4.1 企业发展概况
11.4.2 数字政府布局
11.4.3 数字政府规划
11.4.4 经营效益分析
11.4.5 业务经营分析
11.4.6 财务状况分析
11.4.7 核心竞争力分析
11.4.8 公司发展战略
11.4.9 未来前景展望
第十二章 2025-2031年中国数字政府发展前景和趋势预测
12.1 中国数字政府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12.1.1 政务平台更加趋向统建共用
12.1.2 数据资源更加趋向价值释放
12.1.3 共性能力更加趋向敏捷赋能
12.1.4 数字履职更加趋向高效协同
12.1.5 安全保障更加趋向提质可控
12.1.6 运行管理更加趋向多元一体
12.1.7 标准体系更加趋向健全实用
12.2 中国数字政府未来建设方向
12.2.1 打通政务动脉
12.2.2 破冰企业融资
12.2.3 提升信用监管
12.2.4 保护知识产权
12.2.5 积极与国际接轨
12.3 “十四五”时期数字政府发展前景展望
12.3.1 “十四五”数字政府新发展阶段
12.3.2 “数字政府3.0”体系总体框架
12.3.3 “十四五”数字政府发展目标
12.3.4 “十四五”数字政府发展导向
12.3.5 “十四五”数字政府发展重点
12.3.6 “十四五”数字政府发展趋势
12.4 2025-2031年中国数字政府行业预测分析
12.4.1 2025-2031年中国数字政府行业影响因素分析
12.4.2 2025-2031年中国数字政府项目中标规模预测
图表目录
图表 电子政务与数字政府的主要区别
图表 数字政府五因素模型
图表 数字政府评估体系
图表 数据驱动的数字政府框架
图表 各国积极推进数字政府建设
图表 四国战略规划比较
图表 中国在各项指标上的得分和排名
图表 2024、2024年电子政务发展指数排名前15的国家
图表 四国技术体系比较分析表
图表 全球主要国际组织或倡议常设数字议题情况
图表 美国和欧盟对重点数字议题主张的比较
图表 英国政府数字政务服务标准对比
图表 新加坡数字政府蓝图计划
图表 新加坡数字政府发展历程
图表 韩国数字政府建设阶段与发展特点
图表 俄罗斯数字政府建设的主要文件
图表 2020-2024年俄罗斯电子政务发展指数得分
图表 2020-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 2020-2024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图表 2020-2024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 2024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 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速度
图表 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生产主要数据
图表 2024年全国三次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重
图表 2024年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速度
图表 2024年固定资产投资新增主要生产与运营能力
图表 2024年三次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重
图表 2024年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速度
图表 2024年固定资产投资新增主要生产与运营能力
版权提示:共研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kefu@gonyn.com、010-69365838。
共研产业研究院专注于产业咨询,致力于提供专业的产业咨询服务
研究院每年提供的行研报告(精品)上千份,为消费者提供最具有性价比的产业咨询服务
我们提供完善的售前咨询和售后服务系统,确保产品能与客户需求匹配,并竭尽所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共研精益求精的完善研究方法,用专业和科学的研究模型和调研方法,不断追求数据和观点的客观准确。
共研观点和数据被媒体、机构、券商广泛引用和转载,具有广泛的品牌知名度
我们的行业研究员全部为本科以上学历,一半以上为研究生学历或毕业于985、211高校,具有完善的培训和晋级体系,我们的研究员基本上都具有2年以上的产业咨询经验。
截至2022年共研产业研究院已累计完成各类咨询项目数万例,服务客户涉及世界500强企业、中国百强企业、银行&券商、高校&科研院所、各级政府机构、各类投资公司、各领域企业等。
共研团队毕业于一流高校,拥有多年产业研究经验,专注并且专业。
共研出品,必属精品,共研已经注册35类商标保护,盗版必究。
共研网提供充分的售前咨询和售后保障,详情请知悉客服。
感谢顾客对共研产品的认可。我们将继续提供专业、品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