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9年中国新能源行业深度调查与投资分析报告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核能、地热能、氢能、海洋能等。
随着传统能源日益紧缺,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鼓励新能源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新能源的生产规模和使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京都议定书》到期后新的温室气体减排机制将进一步促进绿色经济以及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全面进行,新能源将迎来一个发展的黄金年代。
中国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已经取得显著进展,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产业化已初具规模。截至2021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0.63亿千瓦,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44.8%。其中,水电装机3.91亿千瓦(其中抽水蓄能0.36亿千瓦)、风电装机3.28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3.06亿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3798万千瓦,分别占全国总发电装机容量的16.5%、13.8%、12.9%和1.6%。截至2022年8月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约24.7亿千瓦,同比增长8.0%。其中,风电装机容量约3.4亿千瓦,同比增长16.6%;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3.5亿千瓦,同比增长27.2%。
新能源作为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将为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和产业基础。国家已经出台和即将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将为新能源发展注入动力。2022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旨在锚定到2030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2022年6月1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和财政部等九部门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展望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在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5%左右和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基础上,上述指标均进一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加速替代化石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取得实质性成效,可再生能源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巩固提升,基本建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共研网发布的《2023-2029年中国新能源行业深度调查与投资分析报告》,依托庞大的调研体系,结合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产业链、细分市场、优势企业、产业园区、政策法规、发展规划等方面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帮助客户全面把握新能源产业的总体发展状况。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能源局、工信部、财政部、共研网、共研网市场调查中心、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以及国内外重点刊物等渠道,数据权威、详实、丰富,同时通过专业的分析预测模型,对行业核心发展指标进行科学地预测。此报告是您跟踪新能源产业最新发展动态、编写产业规划、编制产业政策、制定招商策略的重要参考工具。
第一章 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基础条件
1.1 资源条件
1.1.1 水能
1.1.2 风能
1.1.3 太阳能
1.1.4 生物质能
1.1.5 地热能
1.1.6 其他能源
1.2 社会条件
1.2.1 能源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1.2.2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1.2.3 能源安全事关经济和国家安全
1.2.4 能源消耗与生态环境矛盾突出
1.3 技术条件
1.3.1 各地区技术影响
1.3.2 中国发明专利影响
1.3.3 新能源产业创新模式
1.3.4 新能源发电技术解析
1.4 其他条件
1.4.1 人才
1.4.2 资金
1.4.3 设备
第二章 新能源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2.1 国际环境
2.1.1 全球新能源发展规模
2.1.2 全球主要国新能源项目
2.1.3 全球新能源企业排名
2.1.4 全球新能源技术格局
2.1.5 全球新能源发展机遇
2.1.6 全球储能装机规模预测
2.2 国内环境
2.2.1 能源行业发展环境
2.2.2 能源清洁低碳发展
2.2.3 能源消费结构特点
2.3 发展机遇
2.3.1 产业发展政策利好
2.3.2 能源互联网的发展
2.3.3 能源行业发展态势
2.4 风险因素
2.4.1 政策体系亟待完善
2.4.2 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2.4.3 开发利用成本较高
2.4.4 国内市场成熟度低
2.4.5 海外投资法律风险
第三章 2021-2023年新能源产业发展分析
3.1 国外新能源产业经验借鉴
3.1.1 美国
3.1.2 英国
3.1.3 日本
3.1.4 韩国
3.1.5 印度
3.2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3.2.1 新能源发展战略意义
3.2.2 新能源行业发展历程
3.2.3 新能源产业装机规模
3.2.4 新能源行业竞争格局
3.2.5 新能源消纳发展形势
3.2.6 新能源并网消纳情况
3.3 新能源发电成本问题分析
3.3.1 行业发电成本状况
3.3.2 平价上网制约因素
3.3.3 发电成本未来趋势
3.4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特征
3.4.1 太阳能产业进入稳步发展期
3.4.2 技术转化速度与国际同步
3.4.3 产业集群特征逐步显现
3.4.4 市场竞争态势日趋激烈
3.5 中国新能源互联网发展分析
3.5.1 能源互联网基本概况
3.5.2 能源互联网建设意义
3.5.3 能源互联网基本特征
3.5.4 能源互联网产业布局
3.5.5 能源互联网发展问题
3.5.6 能源互联网推进路径
3.5.7 能源互联网发展建议
3.6 A股及新三板上市公司在新能源产业投资动态分析
3.6.1 投资项目综述
3.6.2 投资区域分布
3.6.3 投资模式分析
3.6.4 典型投资案例
3.7 新能源产业的区域布局
3.7.1 产业集聚情况
3.7.2 区域分工情况
3.7.3 细分领域集聚
3.7.4 空间布局趋势
3.8 中国新能源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3.8.1 新能源发展存在差距
3.8.2 新能源产业面临挑战
3.8.3 新能源推广应用不足
3.8.4 配套设施建设亟待推进
3.8.5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问题
3.8.6 制约新能源消纳的原因
3.9 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的策略建议
3.9.1 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思路
3.9.2 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战略措施
3.9.3 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3.9.4 区域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措施
3.9.5 保障新能源有序发展的策略
3.9.6 促进新能源消纳相关措施
3.9.7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策略
第四章 新能源产业链市场发展分析
4.1 新能源产业链综述
4.1.1 产业链结构
4.1.2 产业链生命周期
4.1.3 产业链价值流动
4.2 新能源产业链特征
4.2.1 产业链长
4.2.2 受工业影响较大
4.2.3 对外依存度高
4.3 新能源产业链上游——原材料
4.3.1 光伏材料市场总体态势
4.3.2 多晶硅市场发展现状
4.3.3 锂电池材料市场现状
4.3.4 钕铁硼材料市场需求
4.4 新能源产业链中游——设备制造业
4.4.1 风电设备制造业
4.4.2 核电装备制造业
4.4.3 太阳能设备制造
4.5 新能源产业下游——新能源汽车的应用
4.5.1 新能源汽车发展意义
4.5.2 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
4.5.3 燃料电池车产销规模
4.5.4 新能源车企销售状况
第五章 2021-2023年太阳能行业发展分析
5.1 太阳能资源概述
5.1.1 太阳能定义
5.1.2 太阳能资源优缺点
5.1.3 太阳能利用形式
5.1.4 太阳能资源分布
5.2 2021-2023年国际太阳能产业总体状况
5.2.1 全球光伏发电市场现状
5.2.2 全球光伏发电竞争格局
5.2.3 全球光伏需求前景预测
5.3 2021-2023年中国太阳能行业总体状况
5.3.1 行业发展机遇分析
5.3.2 技术利用路径分析
5.3.3 利用技术发展趋势
5.4 2021-2023年全国太阳能发电量分析
5.4.1 2021-2023年全国太阳能发电量趋势
5.4.2 2020年全国太阳能发电量情况
5.4.3 2021年全国太阳能发电量情况
5.4.4 2022年全国太阳能发电量情况
5.4.5 太阳能发电量分布情况
5.5 2021-2023年太阳能产业区域市场分析
5.5.1 内蒙古
5.5.2 黑龙江
5.5.3 河北
5.5.4 新疆
5.5.5 山东
5.5.6 青海
5.5.7 江苏
5.5.8 广东
5.6 2021-2023年太阳能光热发电发展分析
5.6.1 行业发展优势
5.6.2 行业发展阶段
5.6.3 行业运行现状
5.6.4 示范项目运行
5.6.5 技术研发项目
5.6.6 行业发展困境
5.6.7 行业发展建议
5.7 2021-2023年太阳能光伏发电发展分析
5.7.1 行业装机规模
5.7.2 区域分布形势
5.7.3 商业模式分析
5.7.4 发电成本变化
5.8 2021-2023年太阳能电池行业分析
5.8.1 行业发展介绍
5.8.2 行业产量规模
5.8.3 产量区域分布
5.8.4 产业集群发展
5.8.5 对外贸易规模
5.8.6 电池转换效率
5.8.7 技术路线占比
5.8.8 行业发展热点
5.9 2021-2023年太阳能热水器行业发展分析
5.9.1 市场发展形势
5.9.2 行业发展现状
5.9.3 进出口数据分析
5.9.4 产业发展困境
5.10 中国太阳能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10.1 产业发展瓶颈
5.10.2 产业发展对策
5.10.3 行业发展措施
第六章 2021-2023年风能行业发展分析
6.1 2021-2023年国际风能产业规模
6.1.1 全球风电运行现状分析
6.1.2 全球风电区域发展状况
6.1.3 全球海上风电发展情况
6.2 2021-2023年中国风能利用发展分析
6.2.1 资源地域分布
6.2.2 资源储量规模
6.2.3 风能开发利用
6.2.4 开发机遇及问题
6.3 2021-2023年中国风力发电行业发展状况
6.3.1 风电装机规模
6.3.2 风电利用情况
6.3.3 市场竞争格局
6.3.4 风电投资状况
6.3.5 行业发展趋势
6.4 2021-2023年全国风力发电量分析
6.4.1 2021-2023年全国风力发电量趋势
6.4.2 2020年全国风力发电量情况
6.4.3 2021年全国风力发电量情况
6.4.4 2022年全国风力发电量情况
6.4.5 风力发电量分布情况
6.5 2021-2023年风力发电区域市场分析
6.5.1 内蒙古
6.5.2 浙江
6.5.3 宁夏
6.5.4 甘肃
6.5.5 湖南
6.5.6 江苏
6.5.7 广东
6.6 2021-2023年海上风力发电行业分析
6.6.1 海上风电发展综述
6.6.2 海上风电开发优势
6.6.3 近海风能资源储量
6.6.4 海上风电政策环境
6.6.5 海上风电装机规模
6.6.6 海上风电市场格局
6.6.7 海上风电发展前景
6.6.8 海上风电问题及对策
6.7 2021-2023年小型风电行业发展分析
6.7.1 行业发展阶段
6.7.2 行业发展概况
6.7.3 产业发展特征
6.7.4 行业产值规模
6.7.5 小型风电发电量
6.7.6 行业机遇分析
6.7.7 行业发展潜力
6.8 2021-2023年风电设备行业发展分析
6.8.1 行业运行状况
6.8.2 市场竞争格局
6.8.3 风电机组出口
6.8.4 相关零部件介绍
6.8.5 产业链配套状况
6.8.6 行业发展困境
6.8.7 行业发展前景
6.9 中国风能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6.9.1 行业发展问题
6.9.2 发展制约因素
6.9.3 产业面临的挑战
6.9.4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6.9.5 加快风能开发的对策
6.9.6 与电网建设协调发展
第七章 2021-2023年生物质能行业发展分析
7.1 生物质能概述
7.1.1 生物质能相关定义
7.1.2 产品的种类与形态
7.1.3 可再生性及洁净性
7.1.4 与常规能源的相似性
7.2 2021-2023年中国生物质能产业运行状况
7.2.1 生物质能产业链
7.2.2 产业相关政策分析
7.2.3 行业装机规模状况
7.2.4 行业区域发展分布
7.2.5 产业化发展模式
7.2.6 典型商业模式分析
7.2.7 产业发展前景展望
7.3 2021-2023年生物质能区域市场分析
7.3.1 内蒙古
7.3.2 黑龙江
7.3.3 山东
7.3.4 吉林
7.3.5 安徽
7.3.6 江苏
7.4 2021-2023年生物柴油行业发展分析
7.4.1 全球市场规模
7.4.2 国内发展现状
7.4.3 市场消费潜力
7.4.4 市场价格走势
7.4.5 行业发展机遇
7.5 2021-2023年燃料乙醇行业发展分析
7.5.1 行业发展现状
7.5.2 市场发展规模
7.5.3 产业链分析
7.5.4 行业技术发展
7.5.5 行业发展瓶颈
7.5.6 行业发展趋势
7.6 2021-2023年沼气行业发展分析
7.6.1 市场发展规模
7.6.2 项目运营动态
7.6.3 技术路线进程
7.6.4 综合效益分析
7.6.5 行业发展趋势
7.7 2021-2023年垃圾发电行业发展分析
7.7.1 行业发展综述
7.7.2 行业发展规模
7.7.3 市场竞争格局
7.7.4 项目发展动态
7.7.5 企业发展机遇
7.7.6 产业发展策略
7.8 生物质能产业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7.8.1 产业发展障碍
7.8.2 发展制约因素
7.8.3 市场开发阻力
7.8.4 发展对策措施
7.8.5 开发利用策略
7.8.6 产业政策建议
第八章 2021-2023年核能行业发展分析
8.1 核能的概念界定
8.1.1 核能相关概述
8.1.2 核能释放形式
8.1.3 优越性与缺陷
8.1.4 开发与利用方式
8.2 国际核能开发利用规模
8.2.1 全球铀资源状况
8.2.2 全球核能发电量
8.2.3 全球核反应堆运行
8.2.4 全球核电市场格局
8.2.5 全球核电运行业绩
8.2.6 全球核电技术路径
8.2.7 产业全球化提速
8.2.8 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8.3 中国核能行业发展现状
8.3.1 2020年运行情况
8.3.2 2021年运行情况
8.3.3 2022年运行情况
8.3.4 核电市场交易
8.3.5 产业竞争结构
8.3.6 国际标准发布
8.4 2021-2023年全国核能发电量分析
8.4.1 2021-2023年全国核能发电量趋势
8.4.2 2020年全国核能发电量情况
8.4.3 2021年全国核能发电量情况
8.4.4 2022年全国核能发电量情况
8.4.5 核能发电量分布情况
8.5 2021-2023年核能产业区域市场分析
8.5.1 辽宁
8.5.2 浙江
8.5.3 福建
8.5.4 广东
8.5.5 广西
8.5.6 海南
8.6 2021-2023年中国核能技术发展分析
8.6.1 华龙一号技术分析
8.6.2 “国和一号”技术分析
8.6.3 海上小型堆技术分析
8.6.4 核反应堆技术发展趋势
8.7 2021-2023年核电设备行业发展分析
8.7.1 行业发展概述
8.7.2 行业发展状况
8.7.3 国产化进程
8.7.4 市场投资潜力
8.7.5 行业前景展望
8.8 中国核能产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8.8.1 发展面临问题
8.8.2 发展制约瓶颈
8.8.3 核电经验借鉴
8.8.4 产业发展对策
8.8.5 产业发展战略
8.8.6 健康发展措施
第九章 2021-2023年地热能行业发展分析
9.1 地热能概述
9.1.1 地热能定义
9.1.2 地热能的分类
9.1.3 中国的分布与成因
9.1.4 地热资源发电优势
9.1.5 地热能的利用形式
9.2 2020-2022国际地热能开发利用状况
9.2.1 全球地热资源分布情况
9.2.2 全球地热能开发环境
9.2.3 全球地热能利用规模
9.2.4 全球地热能利用形式
9.2.5 全球地热能发电规模
9.2.6 全球地热能投资态势
9.2.7 美国地热行业布局
9.2.8 印尼地热行业状况
9.2.9 菲律宾地热行业分析
9.2.10 全球地热能开发趋势
9.3 2021-2023年中国地热能开发利用分析
9.3.1 地热资源分布
9.3.2 产业发展效益
9.3.3 产业发展政策
9.3.4 产业发展历程
9.3.5 行业发展规模
9.3.6 地区产业格局
9.3.7 地区布局动态
9.3.8 产业发展机遇
9.3.9 产业发展前景
9.3.10 产业发展趋势
9.4 2021-2023年中国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分析
9.4.1 浅层地热能概念
9.4.2 资源利用特点
9.4.3 开发利用情况
9.4.4 项目发展动态
9.4.5 开发制约因素
9.4.6 产业开发策略
9.4.7 市场发展潜力
9.4.8 开发利用趋势
9.5 地热发电与地热供暖发展情况
9.5.1 地热发电发展概况
9.5.2 地热发电典型案例分析
9.5.3 地热发电的障碍及突破口
9.5.4 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
9.5.5 地热供暖相关规划
9.5.6 地热供暖促进政策
9.6 中国地热能利用相关技术分析
9.6.1 地热开采技术
9.6.2 技术开发成果
9.6.3 勘探开发利用装备
9.6.4 浅层地热能利用技术
9.6.5 地热利用与节能技术
9.7 地热能行业发展问题及策略
9.7.1 行业发展瓶颈
9.7.2 产业发展不协调
9.7.3 发展制约因素
9.7.4 开发利用对策
第十章 2021-2023年氢能行业发展分析
10.1 氢能相关概述
10.1.1 氢能资源综述
10.1.2 氢能使用方式
10.1.3 氢能应用领域
10.1.4 氢能的制备及储运
10.2 2021-2023年国际氢能行业发展综述
10.2.1 全球氢能项目建设
10.2.2 全球加氢站的建设
10.2.3 各国氢能战略布局
10.2.4 欧洲氢能产业状况
10.2.5 美国氢能发展现状
10.2.6 日本氢能发展情况
10.2.7 韩国氢能产业布局
10.2.8 全球氢能投资预测
10.3 2021-2023年中国氢能开发利用分析
10.3.1 氢能政策环境分析
10.3.2 氢能产业发展规划
10.3.3 氢能市场企业规模
10.3.4 氢能市场区域分布
10.3.5 氢能企业布局情况
10.3.6 氢能产业发展现状
10.3.7 加氢站建设状况
10.3.8 氢能需求市场分析
10.3.9 氢能产业发展机遇
10.3.10 氢能产业发展预测
10.4 氢能利用技术进展分析
10.4.1 技术标准体系
10.4.2 利用技术研究
10.4.3 制氢工艺技术路线
10.4.4 利用微生物制氢
10.5 氢能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10.5.1 行业面临挑战
10.5.2 氢能发展战略
10.5.3 明确产业定位
10.5.4 确定产业分工
10.5.5 聚焦核心技术
10.5.6 政策发展建议
第十一章 2021-2023年可燃冰行业发展分析
11.1 可燃冰相关概述
11.1.1 可燃冰资源概念
11.1.2 可燃冰形成过程
11.1.3 可燃冰开采方法
11.2 全球可燃冰开发利用状况
11.2.1 全球探索进展
11.2.2 资源分布情况
11.2.3 资源开发意义
11.2.4 技术专利申请
11.2.5 资源研究进展
11.2.6 日本开采技术
11.2.7 研究开展困境
11.3 2021-2023年中国可燃冰开发利用状况
11.3.1 资源探索历程
11.3.2 国内资源储量
11.3.3 实验测试标准
11.3.4 研究开发进展
11.3.5 应用领域分析
11.3.6 开发挑战分析
11.3.7 产业发展前景
11.4 中国可燃冰开发动态
11.4.1 首次钻获高纯度可燃冰
11.4.2 南海可燃冰资源勘查
11.4.3 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
11.4.4 海域可燃冰第二轮试采成功
11.4.5 可燃冰钻探和测井技术海试作业
第十二章 2021-2023年海洋能产业发展分析
12.1 海洋能概述
12.1.1 海洋能资源定义
12.1.2 海洋能资源分类
12.1.3 海洋能资源特点
12.1.4 海洋能的优缺点
12.1.5 海洋能发电方式
12.2 2021-2023年全球海洋能开发利用状况
12.2.1 全球海洋能开发状况
12.2.2 全球海洋能发展规模
12.2.3 全球海洋能细分格局
12.2.4 美国海洋能开发规划
12.2.5 欧洲海洋能技术进展
12.2.6 加拿大海洋能发展成果
12.2.7 英国海洋能技术进展
12.2.8 全球海洋能发展前景
12.3 2021-2023年中国海洋能开发利用分析
12.3.1 资源储量与分布
12.3.2 海洋能发展现状
12.3.3 海洋能技术进展
12.3.4 海洋能海上试验
12.3.5 海洋能开发红利
12.3.6 海洋能开发挑战
12.4 海洋能利用的基本原理与关键技术
12.4.1 潮汐能发电
12.4.2 海流能利用
12.4.3 波浪能发电
12.4.4 温差能发电
12.4.5 盐差能利用
第十三章 新能源产业重点招商目标企业介绍
13.1 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3.1.1 企业发展概况
13.1.2 经营效益分析
13.1.3 业务经营分析
13.1.4 财务状况分析
13.1.5 核心竞争力分析
13.1.6 公司发展战略
13.1.7 未来前景展望
13.2 中国大唐集团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13.2.1 企业发展概况
13.2.2 2021年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13.2.3 2022年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13.2.4 2023年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13.3 协合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13.3.1 企业发展概况
13.3.2 2021年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13.3.3 2022年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13.3.4 2023年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13.4 深圳市拓日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3.4.1 企业发展概况
13.4.2 经营效益分析
13.4.3 业务经营分析
13.4.4 财务状况分析
13.4.5 核心竞争力分析
13.4.6 公司发展战略
13.4.7 未来前景展望
13.5 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3.5.1 企业发展概况
13.5.2 经营效益分析
13.5.3 业务经营分析
13.5.4 财务状况分析
13.5.5 核心竞争力分析
13.5.6 公司发展战略
13.5.7 未来前景展望
第十四章 国内新能源主要产业园案例发展分析
14.1 天津北辰风电产业园
14.1.1 园区概况
14.1.2 产业定位
14.1.3 招商状况
14.1.4 布局规划
14.1.5 支持措施
14.1.6 项目动态
14.2 江苏泰州新能源产业园
14.2.1 园区简介
14.2.2 发展布局
14.2.3 优惠政策
14.2.4 人才政策
14.2.5 项目动态
14.3 无锡风电科技产业园
14.3.1 园区简介
14.3.2 服务平台
14.3.3 产业基础
14.3.4 优惠政策
14.4 常州天合光伏产业园
14.4.1 园区简介
14.4.2 发展优势
14.4.3 项目动态
14.5 南京江宁区新能源产业园
14.5.1 发展优势
14.5.2 发展重点
14.5.3 空间布局
14.5.4 保障措施
14.6 新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4.6.1 园区简介
14.6.2 投资环境
14.6.3 优势产业
14.6.4 园区成就
第十五章 新能源项目招商引资策略及建议
15.1 新能源项目价值分析
15.1.1 进入门槛
15.1.2 技术成熟度
15.1.3 政策扶持力度
15.1.4 社会综合成本
15.1.5 潜在市场空间
15.2 新能源项目的融资策略
15.2.1 完善金融服务
15.2.2 鼓励金融创新
15.2.3 完善资本市场
15.2.4 拓宽资金渠道
15.3 项目招商及产业升级策略
15.3.1 重大项目确定策略
15.3.2 重大项目实施策略
15.3.3 重点产业建设策略
15.3.4 产业升级策略
第十六章 新能源行业政策法规分析
16.1 国外新能源政策解析
16.1.1 发展新能源和节能政策的重要性
16.1.2 世界各国清洁能源发展调整政策
16.1.3 世界新能源和节能政策特点浅析
16.1.4 全球可再生能源政策发展趋势
16.2 2020年中国新能源产业政策动态及解读
16.2.1 能源安全保障指导意见
16.2.2 风电项目建设工作方案
16.2.3 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方案
16.2.4 非水可再生能源发展意见
16.2.5 电力法(修订草案送审稿)
16.2.6 碳达峰、碳中和政策
16.3 2021年中国新能源产业政策动态及解读
16.3.1 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
16.3.2 新能源上网电价政策
16.3.3 “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16.3.4 配套送出工程建设政策
16.3.5 新型储能发展指导意见
16.3.6 其他新能源政策动态汇总
16.4 2022年中国新能源产业政策动态及解读
16.4.1 农村能源转型振兴实施意见
16.4.2 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
16.4.3 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
16.4.4 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自查
16.4.5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方案
16.4.6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16.4.7 光伏发电行业政策法规
16.4.8 储能行业政策法规解读
16.4.9 氢能行业政策法规解读
第十七章 新能源产业规划分析
17.1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17.1.1 政策背景
17.1.2 发展目标
17.1.3 发展重点
17.1.4 创新技术
17.1.5 规划实施
17.2 细分领域规划解读
17.2.1 太阳能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17.2.2 风电产业“十四五”发展趋势
17.2.3 核电产业“十四五”重点内容
17.2.4 海洋能“十四五”规划重点
17.2.5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规划目标
17.3 地方新能源发展规划
17.3.1 浙江省新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
17.3.2 黑龙江省新能源“十四五”发展规划
17.3.3 河北省新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
17.3.4 山东省新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
17.3.5 甘肃省新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
17.3.6 吉林省新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
第十八章 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18.1 新能源发展制度创新策略
18.1.1 改革立法体制
18.1.2 改革决策机制
18.1.3 引入激励机制
18.1.4 完善政策框架
18.2 新能源发展技术创新策略
18.2.1 微观层次
18.2.2 中观层次
18.2.3 宏观层次
18.3 新能源产能过剩解决策略
18.3.1 价格机制改革
18.3.2 提高技术水平
18.3.3 优化市场结构
18.4 新能源区域发展策略
18.4.1 产业体系建设
18.4.2 培育创新网络
18.4.3 创新体系建设
18.4.4 培养专业人才
附录
附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
附录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附录三:《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
附录四:《“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附录五:《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图表目录
图表1 中国水力资源分布示意图
图表2 2021年全国70米高度层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分布
图表3 2021年全国固定式光伏发电最佳斜面年总辐照量分布
图表4 地热资源资源储量情况
图表5 国内外专利被新能源产业及太阳能、风能子产业中国发明专利的引用次数
图表6 被新能源产业中国发明专利引用次数TOP10的国家
图表7 被新能源产业中国发明专利引用次数排名前十的国内省份
图表8 新能源产业中国发明专利被中国专利的引用情况
图表9 新能源产业中国发明专利被中国专利引用情况
图表10 2020年全球新能源市场发电装机容量
图表11 2015-2020年按选定地区的财政完成年份的电力项目融资交易
图表12 2017-2021年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总营业收入
图表13 2017-2021年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入围门槛
图表14 2021年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国家分布
图表15 2017-2021年500强企业中新兴市场国家与发达国家企业数
图表16 2017-2021年500强企业中新兴市场国家与发达国家企业总营业收入
图表17 2017-2021年500强企业中新兴市场国家与发达国家企业总营业收入占比
图表18 2017-2021年500强韩国企业入围数和营业收入占比情况
图表19 2017-2021年500强企业风能产业变化情况
图表20 2017-2021年500强企业产业营收占比分布图
图表21 2021年500强企业产业链分布情况
图表22 2021年500强企业核心产业链营收情况
图表23 2021年500强企业营业收入超过400亿元的企业
图表24 2017-2021年500强百亿企业营收及营收占比情况
图表25 2017-2021年500强后百名企业营收及营收占比情况
图表26 全球新能源行业技术来源地域分布
图表27 2010-2022年全球新能源行业技术来源国专利申请
图表28 2015-2021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及同比增速
图表29 2020年、2021年能源消费结构对比
图表30 拜登《基础设施计划》中新能源相关支持政策一览
版权提示:共研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kefu@gonyn.com、010-69365838。
共研产业研究院专注于产业咨询,致力于提供专业的产业咨询服务
研究院每年提供的行研报告(精品)上千份,为消费者提供最具有性价比的产业咨询服务
我们提供完善的售前咨询和售后服务系统,确保产品能与客户需求匹配,并竭尽所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共研精益求精的完善研究方法,用专业和科学的研究模型和调研方法,不断追求数据和观点的客观准确。
共研观点和数据被媒体、机构、券商广泛引用和转载,具有广泛的品牌知名度
我们的行业研究员全部为本科以上学历,一半以上为研究生学历或毕业于985、211高校,具有完善的培训和晋级体系,我们的研究员基本上都具有2年以上的产业咨询经验。
截至2022年共研产业研究院已累计完成各类咨询项目数万例,服务客户涉及世界500强企业、中国百强企业、银行&券商、高校&科研院所、各级政府机构、各类投资公司、各领域企业等。
共研团队毕业于一流高校,拥有多年产业研究经验,专注并且专业。
共研出品,必属精品,共研已经注册35类商标保护,盗版必究。
共研网提供充分的售前咨询和售后保障,详情请知悉客服。
感谢顾客对共研产品的认可。我们将继续提供专业、品质的服务。